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竄改期限文件曝光 葡萄王驚爆賣過期健康食品

今天因為這個新聞,讓葡萄王股價跌停,後續是否真實,等新聞追蹤,葡萄王的消費者可能要留意。

本新聞來自TVBS網站報導。



【鏡傳媒報導】以提神飲料康貝特及靈芝王等健康食品走紅的台灣本土第一大傳銷公司葡萄王集團,年營業額逐年成長,直逼百億元大關,股價4年內飆漲7倍至每股逾2百餘元,上個月甫獲《天下雜誌》評選為「最佳聲望標竿企業」,竟驚爆將過期產品回收改標及改瓶裝後再上架的醜聞,疑被改標的產品包括熱銷近20年的靈芝王、多醣靈芝王及Q10納麴E、晶識王等共6項知名產品總數近20萬顆,恐已全遭消費者吞下肚!
11月初,葡萄王集團獲《天下雜誌》評選為「最佳聲望標竿企業」生技製藥類第二名,這家本土老字號公司,去年營收衝高到71億元,今年正挑戰百億元大關,股價更在十月飆上歷史新高282元,國內不少酵素類產品與藥品都是由葡萄王代工,公司前景一片大好。
但鏡週刊卻接獲爆料,葡萄王涉嫌將原本應該銷毀的過期產品,竄改標籤,延長有效期限,重新包裝後再販售給消費者,連熱銷近20年的招牌產品「靈芝王」也赫然在列,標榜保健強身的健康產品,卻以不健康手段欺騙消費者,讓原本期待花大錢可以買到健康的民眾,無辜受騙,吃下這些過期品,不僅得不到健康,還有可能傷到身體,行徑十分可惡!
鏡週刊取得葡萄王集團內部文件「成品報廢報表」,從表單上可以明顯看出,2012年底葡萄王回收靈芝王、樟芝王等91項報廢產品,至少有靈芝王、多醣靈芝王、Q10納麴E、晶識王、UA-3美纖菌、(五日窈窕)短期決戰等六樣產品,涉及改標後再重新分裝上架販售。
在葡萄王的「成品報廢報表」附件說明中,開宗明義就提到「經營業處討論後,請將以下品項整理後於通路使用」,其中,葡萄王的明星級健康食品「靈芝王」,高達11萬餘顆已經過期,葡萄王公司竟然全部竄改有效期限,明明2012年到期,卻延長到2015年,是所有竄改產品數量最多的一種。
葡萄王出品的靈芝王有靈芝界第一品牌之稱,年銷售平均逾千萬顆,營收上億元,靈芝王廣告宣稱可補充免疫力,180粒裝加贈30粒二瓶組,要價2790元,葡萄王曾針對靈芝王產品,打出「接吻幫助免疫調節、有靈芝王不必接吻一個人也可以」電視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卻爆發欺騙消費者行為。
鏡週刊掌握的該批文件,上頭的傳真機號碼,正是葡萄王總公司的電話,顯示是內部人員利用公司傳真機傳給外面,文件中除了有基層人員簽字,經理欄更有該公司經理曾政富蓋章,押署日期為102年(2013年)1月14日,執行副總欄由現任董事長曾盛麟簽署,董事長欄則蓋有已故葡萄王創辦人曾水照印章,顯示改標變裝是由公司層層負責的共犯結構所為。
知情人士指出,當時葡萄王創辦人曾水照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已住院,應已無法決行,集團當時是由曾水照留學英國的小兒子,現年43歲的曾盛麟掌舵。知情人士說,曾盛麟在2013年改標案發生時,已是集團最高決策者,至於現在是否持續該項惡行,市售有無其他過期品流通,台北地檢署日前已接獲檢舉,並分案偵辦中。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太相信銀行推薦,不一定是好事,看看TRF這個雪球吧



這幾年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買房子被政府課徵一堆有的沒有的稅,買股票賺股息,遇到很多無法填息,例如:中鋼、中聯資、中碳等,還要被課徵二代健保,買基金,嘿嘿.看本事,台灣有多少檔基金,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AM穩定月收類股這些都是台灣人愛買的基金,賺錢的有,賠錢的也不少。

之前我也被某一家銀行的理專推薦我玩TRF,包含人民幣、日幣、南非幣這些對美元等,但是我當時覺得這個風險大,沒有興趣,現在看看跳進去的人,就知道,慘慘慘。

慘重!看錯人民幣,台灣3700家企業面臨關廠風暴


商業周刊作者蔡靚萱 | 商業周刊 – 2016年8月17日 下午3:49


金融海嘯後,一場最嚴重的中小企業財務風暴,正以連鎖效應的方式爆發。它的關鍵字是:人民幣。兩年多前,市場一面倒看升人民幣,一般民眾搶辦人民幣存款,銀行界也向企業強力推銷一種壓寶人民幣升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TRF。

TRF是一種高槓桿的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特色是獲利有限,但若匯率不如預期走勢時,損失將可能無限大。這波連專家都看走眼的人民幣劇貶走勢,就成了這樣的無底洞。

我們發現,有一家國際知名休閒鞋的代工廠今年決定「債留台灣」,將TRF虧損20億元、貿易融資10億元,都丟給銀行,負責人已放棄在台資產、保留銀行查封不到的中國事業。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2014年金管會公告,曾購買TRF的台灣企業達3797家,根據惠譽信評估計,這些企業保守合計苦吞高達2千億元虧損,這相當去年全體本國銀行獲利的三分之二;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雷曼兄弟連動債變壁紙,當時散戶們總投資金額為4百多億元,但這次企業的虧損金額,是當時的五倍!

《商業周刊》獨家調查發現,風暴發生至今一年,官方以為風暴停歇,但企業因財務失血而帶來的營運危機,才正要進入暴風中心。

理由一,虧損金額比預期還大。金管會雖在去年初處分或警告銷售不當的銀行,讓交易冷卻,但銀行在客戶做人民幣大虧後,竟又轉推銷客戶買進看空日圓的TRF,損失金額擴大。

理由二,虧損轉成欠債,企業週轉陷困境。許多企業因虧損擴大被銀行強制平倉,其鉅額虧損被銀行轉成債權,無力還款的企業,正陷入生死交關。

我們發現,因還不出欠款而倒閉、停業的公司,開始出現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資料中。企業因投資TRF而財產遭銀行假扣押、強制拍賣的法院裁判書,近一年內暴增逾10倍。

這些倒閉的公司中,並非是毫無競爭力的企業,其中有全球員工達8百人的南台灣知名回流台商,有員工約2百人的全球市占率前五大的聖誕燈線製造商等。

商周記者明查暗訪到超過20家以上的受損企業,其中不乏有被媒體多次報導的產業隱形冠軍,也有代工鞋廠、中部五金製造業者、知名國際食品公司的供應商、帝寶住戶也有兩戶以上受創,還有數位在中國各省台商會,曾當上會長、副會長的大咖台商。

這不只是個別企業投資虧損的問題,而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堅實競爭力,正遭受重創。

企業慘賠,銷售產品給這些企業戶的銀行,竟然也是輸家。現階段銀行提列的TRF客戶呆帳準備金,已超過百億元,數家目前只提列十多億元的大銀行,更傳出即將提高準備金到5、60億元水準,等於把當年銷售的獲利全都吐回去。

甚至,惠譽信評估計,若出現人民幣貶值到7元兌1美元的極端情境,台灣的銀行業呆帳將逼近8百億元。

中小企業、銀行都元氣大傷。正因為台商多、有人民幣資金往來需求,這波人民幣TRF商品大虧損,台灣竟成了全球災情最慘重的地區。

在這場本地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中小企業衍生性商品受災風暴,各種不可思議、戲劇化的故事,正赤裸裸的展現極端狀況下的人性,與台灣金融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2016年房市進入寒冬


今年的房市,越來越多的建商被法拍,如果人生沒有特別的情況,一輩子最大的投資就是買房吧。

如果買到這些建商的銷售案,又遇到房屋被法拍,真的是欲哭無淚。購買前,還是查清楚建商的口碑,在市場上這個品牌持續多久,很多建商不斷改名字,或者上市櫃公司的建商負債比過高,這些都是盡量避免購買的名單。


10家建商被法拍了 你沒中吧?


維冠大樓震倒,讓民眾開始正視建商品質。房地產專家認為,建商是否曾因財務問題,淪入法拍市場,是評選要點。



自2014年以來,建商名下資產遭法拍的家數,逐年提升,光是今年3月,已公告將法拍的建商就有10家。幾乎是每3天就有1家建商資產遭拍賣。
 
此外,觀察近2年名下資產遭法拍的建商,物件法拍原因幾乎全與「拍賣抵押物」、「清償債務」和「給付票款」有關。寬頻房訊認為,以房市冷清的狀況,尤其中小型建商,特別容易因資金斷鏈或周轉不靈,而造成財務危機。
 
以今年3月10家名下資產遭法拍的建商來看,5家已停業、5家仍在營業中。房市名嘴Sway指出:「留意高槓桿操作建商所賣的預售屋,上市建商可觀察其現金流量,若建商有官司或被法拍,小心無法交屋。」
 
台中市建經協會理事長劉明宗表示,「民眾若看不懂品質,就要懂得去蒐集資料,法拍物件的查詢,是一個管道。」另外,若沒有主動提出售後服務、或是建築資歷淺、營建團隊默默無名的建案,都要審慎評估再出手。(詹宜軒/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