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有吃黑糖的留意一下:黑糖有致癌物

這週聽中廣,發現討論黑糖可能有致癌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醯音同西),就開始追蹤相關資料,今天看到蘋果日報的報導,覺得還是少吃比較好。


以下文章來自:蘋果日報

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讓國人逐漸重視食品添加物對身體的影響,並以輿論的力量形成對食品製造業及政府負責把關食安的壓力。這對於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追求安心無毒的食品安全是一大好事。不過,也因這樣的氛圍,使得許多缺乏臨床證據的研究報導會被錯誤引用,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根據日前的報導,食用級的黑糖被化驗出動物實驗被證實的致癌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醯音同西),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結果是不分廠牌,甚至在標榜有機或農夫自製的產品中,也赫然發現高低濃度不等的丙烯醯胺。一般而言,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在經過150℃左右高溫油炸或烘焙時,其表面出現些微焦黃褐變就有可能產生丙烯醯胺。在黑糖煉製的過程中,甘蔗中的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和單醣一起加熱後,便會產生氧化還原反應而生成丙烯醯胺。

人體影響無法證實

根據知名國際期刊的研究,丙烯醯胺對於長期暴露的實驗老鼠有三方面的毒性,分別是神經毒性、生殖毒性及致癌風險。不過在大型人體流行病學的調查中,迄今仍無法證實工作場所暴露丙烯醯胺或經食物攝入丙烯醯胺與癌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到底什麼樣的原因會導致這兩種極端的結果呢?就要從丙烯醯胺在身體裡面的代謝,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動物實驗在人體的應用來說明。

72小時內可排泄掉

根據人體試驗研究顯示,吃下的丙烯醯胺在人體內會被人體中微生物及酵素分解,而後經由腎臟在48∼72小時內排泄掉60%∼75%的量,因此正常的情況下,丙烯醯胺並不會在體內蓄積。而從實驗動物的數據來看,引發毒性的丙烯醯胺需要每天每公斤20毫克丙烯醯胺連續使用90天以後才會出現,如果換算成60公斤的成年人,代表每天需服用1.2克的丙烯醯胺連續1個半月才有可能生病,以市售700c.c.大杯的黑糖飲料為例,幾乎要不中斷的每天喝1大杯連續1個半月才有可能中毒,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目前流行病學研究無法證實丙烯醯胺跟癌症相關性的原因。

慢性病患特別注意

目前歐盟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食品中丙烯醯胺並無相關法規,而台灣環保署只有針對飲用水水質處理劑,聚丙烯醯胺中丙烯醯胺的濃度規定最高限量為500ppm。因此在面對此新聞事件時,其實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不過既然身體內的代謝是需要微生物及腎臟,平常飲食均衡且多喝水是有幫助的,慢性病患則要特別注意攝取的含量,以減少丙烯醯胺在體內蓄積的含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