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6日 星期一 11:17 更新
《華爾街日報》-- 如果金錢能買來健康和休閑,趕走憂慮和辛勞,那麼為何研究發現金錢對快樂的影響如此微弱?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都不善於花錢。這是消費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本月發表的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
快樂可能是一個含糊的研究領域,因為要依賴於研究對象才能得知他們心中的太陽何時在發光(或依賴於腦部掃描圖和皮質醇水平,這些也都具有不確定 性)。不過,模糊線索足夠多的話就會得出可靠的結果。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鄧恩(Elizabeth Dunn)、哈佛(新聞 - 網站 - 圖片)大學(Harvard)的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和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威爾森(Timothy Wilson)三位研究人員在對前人研究進行研究時就是這麼做的。結果他們為花錢買快樂的人找到了8大秘笈。
一、去阿根廷(新聞 - 網站 - 圖片)旅行。本田車再用一年。
作者寫道,花錢買經歷而不是買東西。在過去對消費的普遍調查以及實踐中,研究對象大多表示,相比擁有的物品,他們從所做事情中得到的快樂比較多。其 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經歷將思維鎖定在當下。作者寫道,遊離不定的思緒是不快樂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似乎常常通過回憶重溫以前的活動,但對新東西的適應速 度很快,也會很快喜新厭舊。
二、助人為己
不要因為自己是好人而幫助他人,理由應該是幫助他人讓你感覺良好。這是一個逐步形成的反應。人類成為少數幾種擁有高度複雜的社會網絡的動物,並且是 唯一一種將無關之人納入自己網絡的動物,原因就在於此。(出人意料的是,白蟻也是其中之一。)作者寫道,我們為改善人際關係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會使我們 更快樂。
三、買好一些的內衣,不要追求更好的影音娛樂系統
物質財富的一個問題還是在於,購買者適應得太快了。解決辦法是,集中在多個小物品上,而不是一個大件。經歷也是如此(穿上合適的內衣並不能算是一種經歷)。研究表明,感到快樂的頻率更多的與快樂本身有關,而非強度。買迷你松餅,打9洞高爾夫,休一天假。
四、別把保險太當回事
作者之一鄧恩說,我對這一點最沒底氣,她在即將出版的一本新書中未包含這點。如果人們快速適應美好的事物,也會很快適應不愉快的事物。那台被砸碎的 筆記本電腦不會毀掉你的生活,所以不要做保護規劃。鄧恩說,但我不清楚的是,內心寧靜是否會讓人更快樂。(如我以前認為的一樣,保險明顯被高估了。把它當 做沒有足夠儲蓄彌補災難性損失的懲罰吧,買保險也要按需而行。)
五、為潛水課程攢錢,然後用現金付賬
信用卡、車貸甚至按揭貸款都允許人們先消費、後付錢。代價是利息,一不小心可能會債台高築,因此存錢並盡可能付現金就有了經濟上的論據。但同時也有 快樂方面的論據。用信用卡立即買東西的人失去了一個免費的快樂源泉:期待。人們在做決定時容易犯一種叫做“未來快樂感缺失”的錯誤,也就是認為,遲來的快 樂感不會像當下經歷的那樣強烈。事實是相反的。遲來的快樂也一樣強烈,人們在期待的過程中累積了快樂感。不妨把它當做“多重快樂”的利息。
六、買之前斟酌損益
有些購買行為有水波效應。船需要停泊地。湖邊小屋意味著要與當地的蚊子親密接觸。斐濟島的廉價之旅可能包括20小時的長途車程。凡事都有兩面性。許 多消費者未能考慮到這樣的小麻煩,要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快樂,極大地取決於減少小麻煩、增加小快樂。另外,對這艘船和這座小屋的佔有權不如你如何使用它們重 要。當然,可以幻想一下你得到它們的第一天,但接著花時間想想第300天會如何。
七、買東西別過於仔細
滿心期待,不能自拔。在買相機之前,花好幾周時間在相機愛好者網站搜羅信息的問題在於,你會一身冷汗驚醒並大喊某款相機缺乏輸出RAW格式文件的功 能,而忽視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在你的孩子咯咯笑的時候,是否能足夠快地在他伸出手指挖鼻孔之前抓拍到他的笑臉。重點關注幾個比較重要的功能。買那棟社 區環境好、採光好的小房子,即使它沒有花崗巖台面。
八、別人快樂所以我快樂
每個人都獨特的個體,但要看一件事是否給你帶來快樂,最好的一個指標是要看它是否給他人帶來快樂。晚上讓你對電影的高標準休息一會兒,看看已經流行的大片吧。
撰稿:華爾街日報Jack Houg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